首页> 科技创新>小葡萄铺就“阳光”致富路
返回列表
小葡萄铺就“阳光”致富路
发布人:发布时间:2022-05-05 16:12:13浏览次数:851

1651738411200125.jpg

       葡萄产业是我省综合效益好的高效特色产业,是实现乡村振兴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。2019年,山东省教育厅选派至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“第一书记”刘天华及村书记胡宣峰经多次外出考察,了解到阳光玫瑰是鲜食葡萄产业的划时代品种,甜香味美、经济效益高,被称为“葡萄中的爱马仕”、“葡萄中的茅台”,价格一度高达上百元一斤。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增收,他们最终决定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,利用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资金在村里推广阳光玫瑰葡萄种植,并成立了郓城县宣峰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,立下了“葡萄不丰产,农民不增收,挂职不结束”的承诺。然而,种植后发现,“阳光玫瑰好吃,果难管”,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极高,因种植户不懂管理技术,合作社原本2020年就应该挂果的葡萄基本颗粒无收,这下可让两位书记和村民们做了难。

       就在这个时候,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践行习总书记“翅膀论”,决定举全院之力实施“三个突破”战略,在郓城、费县、招远等三个县市建设“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”,郓城还专门建立了“葡萄产业链”,实施“链长制”服务全县葡萄产业发展。郓城“三个突破”指挥部多次深入了解胡庄村的情况后,选派陈迎春作为第一批郓城非脱产挂职增派人员与合作社对接,并挂职合作社技术副总,开展全程专业化技术指导。陈迎春是山东省葡萄研究院葡萄高效栽培团队科研骨干,经过链长指导,与团队成员联合为合作社量身定制了“科技引领+合作社+特色文化”相融合发展方案,彻底解决了胡庄村的葡萄产业发展难题。

       提质控产,转变种植户观念。2021年春,种植户普遍留枝量大、留果量多,后期将会造成果园郁闭、病虫害防控压力大,果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。通过实际走访,陈迎春认为首要的是让种植户重建信心,改变观念,由追求“数量型效益”向“质量型效益”转变,提质控产,实现高质高效发展。通过头脑风暴,让大家认识到了科技引领的重要性。

       科技助力标准化生产、科学化管理。陈迎春以打造优质安全果品为目标,重点围绕标准化管理技术、病虫害绿色防控、精准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葡萄园栽培管理技术提升,制定管理年历,统一技术标准。2021年,合作社葡萄的优质果率、商品果率大幅提升,亩产控制在2500至3000斤,按优质果市场价每斤10至15元计算,每亩收入3至4.5万元。提质增效的同时,减少了激素和农药的使用,果品的安全性得到有力提升;2021-2022年病虫害均做到可防可控,与传统产区相比,用药次数及用药量节约40%,并节约病害管理劳动成本30%以上。切切实实让村民们看到了效益,得到了实惠。

       充分发挥品牌效应。陈迎春协助合作社注册 “绿之晶”商标,并向国家农业农村部申请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。合作社统一使用“绿之晶”品牌,制定统一技术标准、统一商品包装、统一供货渠道,从“卖葡萄”转向“卖标准”“卖品牌”。2021年,合作社葡萄远近闻名,已供向北京、青岛、上海、合肥等大中型城市。

     错季销售,打造“三田合一”样板。制定错季销售策略,解决季节性过剩、提高种植收益。针对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,陈迎春把解决延迟成熟问题申报了葡萄院科研专项,用于开展阳光玫瑰葡萄延后成熟关键技术研究,把试验田也搬到了胡庄村。将园区打造成阳光玫瑰栽培技术示范、技术研究以及引领我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。并且协助合作社申请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00万元,用于建设合作社冷藏保鲜库。

    特色文化加持。通过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进行融合,打造葡萄特色文化、举办葡萄旅游节等,大力发展观光、休闲、旅游、研学、采摘农业。打造村庄葡萄特色文化、建设葡萄科普观光路线,并建设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郓城胡庄葡萄科普基地。

       2021年村支书胡宣峰曾接受采访说“十亩粮食田不如一亩好果园”,葡萄的丰收,让种植户的心更稳了,书记对百姓的承诺也兑现了。2021年9月,陈迎春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“利益共同体”,而且全村的种植面积也要再扩大一倍,“小葡萄”做成了“大产业”,今后,在“科技引领”下,村民们的致富路将充满“阳光”。

1651738474447842.jpg

上一条:科技赋能新模式 联合启动新引擎——记朱田镇石沟村葡萄产业发展

下一条:省农科院专家赴历城区调研毛葡萄生长及加工

版权所有:山东省葡萄研究院 鲁ICP备20019167号
地址:济南市山大南路1-27号(济南市二环东路3666号) 电话:0531-85598058  

鲁ICP备20019167号 公安局备案: 37011202001595号
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